河北食药科普网
反式脂肪酸:“这个锅我不背!”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2017-06-26 15:38:19

  “2017专家解读反式脂肪酸新闻发布会”召开

  本报讯李嘉榕6月22日,由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与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的“2017专家解读反式脂肪酸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朱念琳,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曹雁平及各相关企业代表和媒体出席发布会。

  朱念琳:氢化油脂不等于反式脂肪酸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朱念琳在会上表示,对于反式脂肪的错误宣传,给老百姓造成了恐慌,也让企业和行业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对反式脂肪酸要有正确认知。

  朱念琳介绍,2010年,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称“反式脂肪酸存在很大健康风险”,其他相关媒体持续进行跟踪报道和炒作,多集中在“摄入反式脂肪酸会造成多种疾病”等方面。近日,有个别媒体又对反式脂肪酸泛滥和危害进行了夸大报道,并错误地把焙烤食品的相关原料——人造奶油、氢化植物油、植脂末、起酥油、代可可脂等直接等同于反式脂肪酸。

  “实际上,氢化油脂、人造奶油不等于反式脂肪酸,二者不能画等号。”朱念琳说,片面、错误的不实报道造成了部分消费者的恐慌,也给行业及相关企业造成了不良影响和经济损失。

  据悉,2013年3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针对反式脂肪酸问题举办了“反式脂肪酸功过是非开放日”活动。2013年6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正式发布了《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吃的反式脂肪是0.39克,相当于供能比为0.16%,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也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值(小于1%)。

  朱念琳表示,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和中国食品辟谣联盟本着对行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宗旨,邀请行业专家对近期有关氢化油和反式脂肪酸的一些事实报道,与媒体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对反式脂肪酸的产生原因、来源、氢化油脂特性、反式脂肪酸的健康危害、各国对反式脂肪酸的管理和各国反式脂肪酸平均日摄入量比较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将使公众和媒体对反式脂肪酸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王瑞元:对反式脂肪酸无需“谈虎色变”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表示,反式脂肪酸对我国居民的总体健康风险很低,并不是一个令人“谈虎色变”的问题,消费者应该客观对待。

  王瑞元介绍,反式脂肪酸的来源有两个,天然来源和加工来源。天然来源的反式脂肪酸主要来自反刍动物的肉、脂肪、乳及乳制品;加工来源的反式脂肪酸主要来自部分氢化油脂。油脂氢化程度不同,反式脂肪酸含量也不同。

  “鉴于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降低、去除反式脂肪酸的工作迅速开展起来”,王瑞元表示,目前,通过新工艺以及现有工艺改进等手段,氢化油已经被逐步取代,几乎可以说,经过全氢化的油脂不含反式脂肪酸。

  “很多人误认为人造奶油含有反式脂肪酸,天然奶油是健康的。然而,根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天然奶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平均为2.53%,而人造奶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平均为2.18%。”王瑞元表示,现在多数食品专用油脂生产厂商已经改进或采用了新的生产工艺,产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普遍较低。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于2013年发布了《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报告。报告中显示,中国人通过膳食摄入的反式脂肪酸所提供的能量占膳食总能量的百分比为0.16%,加工食品是城市居民膳食反式脂肪酸主要来源,占总摄入的71.2%,其余为天然来源。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研究结果相比,我国的反式脂肪酸供能比最低。美国反式脂肪酸供能比是我国大城市的8.3倍(1997 -2006),日本为2.7倍(2010),英国为3.5倍(2003),欧洲为2.6倍(2000),澳大利亚为1.8倍(2006),新西兰为2.1倍(2006)。

  关于对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控制,王瑞元表示,需要政府、企业、新闻媒体等的共同努力。政府加强监督管理,推动食用油脂企业配合国家相关反式脂肪酸法律法规的制定,不断优化完善生产配方,探索新工艺,开发低反式脂肪酸新产品,为我国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健康的食品。

  钟凯: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远低于限量值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就“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国际反式脂肪酸管理”等情况进行说明。他表示,总体来说,我国反式脂肪酸对居民的健康影响程度很低,而对反式脂肪酸的管理措施,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一是通过标签标示管理,二是进行膳食建议。

  钟凯介绍,牛、羊肉和牛奶、乳制品中含有少量反式脂肪酸,这属于反脂的天然来源。另一部分则来自加工过程,主要是在植物油的氢化、精炼过程中产生。食物煎炒烹炸过程中油温过高且时间过长也会产生少量反式脂肪酸。加工来源的反式脂肪酸是关注的焦点。

  对于反式脂肪酸的危害,钟凯表示,其危害真正有科学依据的,就是过量摄入可以增加心脑血管患病的风险,这是非常明确的。比如降低“好的”胆固醇,增加“坏的”胆固醇。但目前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反式脂肪酸会导致其他方面的危害。“当然猛吃蛋糕会发胖,但不是因为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要一丁点不吃几乎做不到,因为牛羊制品和奶制品里就有。”

  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的《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中国人平均每天吃的反式脂肪是0.39克,相当于供能比为0.16%,城市居民平均供能比是0.25%。钟凯说,在北京、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居民反式脂肪的供能比也只有0.30%,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值(小于1%),也明显低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其他国家或地区。

  “总体来说,反式脂肪酸对我国居民总体健康风险很低,但城市居民中大约0.42%的人,反式脂肪供能比已经超过1%。这部分人多数是在校学生,主要原因是他们食量较大,含脂肪的各类食品都比一般人吃的多,不仅仅是一个反式脂肪的问题。能量过多,饱和脂肪摄入过多也应该引起注意。”钟凯说。

  有关各国反式脂肪酸的管理措施,钟凯则指出,可以分为两种手段。一是通过标签标示管理,如强制或自愿标示,即在食品标签上标示反式脂肪酸含量,并对其声称进行要求,我国就属于这一类。美国规定是每份食物中反式脂肪酸不超过0.5克可以标示为零,欧盟则采取自愿标示。二是膳食建议,建议本国居民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要尽可能的低,或不超过某一水平,如荷兰。还有个别国家作出了含量限制,如丹麦规定所有市售油脂中反式脂肪酸不得高于2g/100g。

  曹雁平:借助媒体把科学的信息传达给每一个消费者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曹雁平教授表示,随着技术的进步,油脂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已经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如果消费者需要,完全可以把反式脂肪酸去掉,但会影响食品的口味。

  曹雁平说,氢化油技术是从欧美引进的一种非常成熟的油脂加工技艺,2010年之后有些科学家研究发现氢化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可能会增加心脑血管患病的风险,除此之外没有发现会导致其它疾病的证据,因此食品行业对如何减少反式脂肪酸进行了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反式脂肪酸完全可以去掉,但后果是在烹调中所产生的香气就没有了。

  曹雁平说,实际调查数据也显示,市面上速溶咖啡和伴侣当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是很低的,平均含量在万分之三,含有伴侣的咖啡只有0.14%,按照这个含量,一天要喝100杯的咖啡才可能对人体造成有警觉的危害,这种情况我相信是不会出现的。

  曹雁平表示,今年5月他去了一趟美国,在超市里看到了一款非常便宜的蛋糕,它是人造的蛋糕,用碳水化合物和氢化油脂做的,标注的反式脂肪酸是1%,美国这样对食品安全要求非常高的国家也在使用含反式脂肪酸非常高的产品,而中国要求反式脂肪酸含量超过0.3%必须明确标注,低于0.3%可以标示为0,这都是基于安全的角度提出的要求。

  关于如何认识氢化油脂和反式脂肪酸的问题,曹雁平说,希望借助媒体把科学的信息传达给每一个消费者,特别是传递给那些对此担心的人。当然所有的人都可以根据配料表去选择是否含反式脂肪酸,或者含量高低不同的产品。但是我们在食品烹调过程当中都会有反式脂肪的出现和增加,而且它带来这种风味上的需求和对令人愉悦的美味,这种满足是更重要的。当然,如果消费者不吃这些美味了,就是要那些更简单的,那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箴言:科学理性看待反式脂肪酸

  学界共识,反式脂肪酸非人体必需,过多摄入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但危害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此外,植物油不完全氢化才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如果完全氢化是饱和脂肪,因此氢化植物油不等同于反式脂肪酸。针对反式脂肪会沉积在体内代谢不掉的谣言,辟谣联盟指出,研究表明反式脂肪跟普通脂肪的代谢途径一样,欧盟认为只要必需脂肪酸摄入量适宜就不会受到影响。关于反式脂肪酸和肥胖、癌症、糖尿病、生长发育、生殖健康、阿尔茨海默病、抑郁、暴力倾向等健康效应的研究,虽有一些文献报道,但在学界尚无定论。

  《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报告,我国人均每天摄入反式脂肪为0.39克,供能比为0.16%,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小于1%),也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目前油脂生产企业大多使用棕榈油作为氢化油原料,其中反式脂肪酸含量非常低。根据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如果100克或100毫升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0.3克,就可以标示为“0”。

  为控制反式脂肪酸摄入量,食品辟谣联盟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包装食品时要多留意标签上的营养成分表,可以选择不含反式脂肪酸或含量较低的食品。此外,要控制烹饪过程中植物油的使用量,不要为避免反式脂肪酸而大量摄入动物脂肪,同时避免油温过高和反复煎炒烹炸。

 

责任编辑:赵文强
主办单位: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河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391号  电话:83720000    关于我们
备案序号:冀ICP备06018924号-54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