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食药科普网
第二届国际食醋科技与健康论坛召开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2018-06-13 10:35:19

  本报讯 记者 胡美兰 秀美江南,醋城镇江。6月10日,第二届国际食醋科技与健康论坛暨中国食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会在江苏镇江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庞国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张偲,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坚与来自美国、意大利等国内外食醋领域2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30多家研究院校及50多家食醋企业云集“美得让人吃醋的城市”,共同探讨食醋产业转型升级的破局之道,旨在构建行业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食醋产业营养与健康的创新发展之路。据悉,该论坛是食醋行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深远的一次科技盛会,论坛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恒顺醋业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发酵食品和饮料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食醋行业大有可为

  技术进步,引领发展。随着发酵产业被纳入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在专项中专门列支了传统酿造食品项目,醋位列其中,因此,通过技术进步,食醋行业仍大有可为。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巡视员王喆在会上表示,食品产业是我国第一大制造业,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0.5万亿,同比增长6.6%,调味品产业去年有2600亿左右的产值,其中食醋行业有300亿的份额,从营业收入来看,我国食醋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王喆认为,食醋作为传统酿造产业,如何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手段、现代化的工艺装备来稳定和提升产品质量,开发出更多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产品是要深入探讨的新课题。

  科产对接,健康转型。科技与产业的对接,有太多的命题,我们永远“在路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在致辞中表示,2018年“三聚氰胺事件”十年后,中国食品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发展理念已有了明显提升,整个行业的生存环境与竞争模式亦发生深刻转变。研究和关注这些变化并做出面向未来的适应性调整,对企业、对行业、对科技界均十分必要。

  市场之手,加速创新。孟素荷在会上还谈了自己的四个观点,第一,中国食品产业面临“转型与价值提升”的重要节点。全球经济趋暖,中国的食品市场仍具“大水养大鱼”的魅力和活力。特别是餐饮市场,由于网络快速兴起,它已经进入了4万亿的重要阶段,而网络餐饮行业对整个食品工业的促进是相当大的。第二,中国食品安全水平提升,舆情环境向好。2008-2018年,中国食品产业经历了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重要过渡,发展质量有了跨越式提升。第三,中产阶层的崛起及年轻消费人群引领食品市场的消费升级。第四,中国食品产业正在深刻调整中,由价格竞争转向以健康与安全为需求的价值竞争,延伸为适应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市场之手”使食品工业创新加速。

  前瞻战略,前沿创新。孟素荷说,近年来发生的变化,深刻、不可逆地影响和决定了中国食品、餐饮行业的现状及未来。以此为背景,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正进入关键的节点。因此,企业应顺势而为,在有效的“舍与得”中确立清晰、准确、可持续的战略布局,走创新与健康发展之路,是生存智慧,是人间正道,亦是各企业在新格局中准确把握自身定位的关键节点。现在不改变,就难有未来。相关资料显示,2016年中国大陆食品和饮料的新品数是11825项,在这些创新当中,最活跃的部分是休闲食品,调味品占第三,说明调味品是有活力的行业。从创新当中可以看到,创新点主要集中在对健康,对最简单添加,另外还有清真食品,个性化等的这些需求。对于调味品行业而言,更多的是减盐、原料的天然及产品的健康特征,这是一个创新的趋势。通过消费人群来看,当他们知道有这些营养物质的时候,对他们的购买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怎样使自己的产品具有健康的内涵,这是企业需要说出来的。

  传统醋业,焕发新机。中国调味品协会会长、恒顺集团董事长张玉宏在致辞中说,近年来,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市场的需求,中国食醋行业抢抓“互联网+”等机遇,加快了传统食醋产业技术装备、工艺水平,向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方面创新发展的步伐。特别是作为中国食醋领军企业的恒顺更是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在高标准建成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后,又高起点地建成了行业第一个智能化生产车间;智能酿造一体机、智能翻醅机等一系列高技术含量的智能设备的蓄势待发,强有力地带动了食醋产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同时,恒顺还通过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促进食醋养生保健等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全国校园新品创新大赛,更是带动了食醋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为古老的食醋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

  科技引领醋业未来

  院士论坛,难点破译。在第二届国际食醋科技与健康论坛的院士论坛专场上,时而万籁俱寂,时而掌声如雷。醋业未来,且听且珍惜。

  数化万物,智在融合。醋作为日常生活重要的调味品,企业在给家庭餐桌增添美味的同时,应时刻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食品、食用农产品的农药残留一直是行业关注的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庞国芳在《信息化引领食品安全、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创新发展》报告中围绕农药残留检测信息化进行了分享。庞国芳认为,食品安全和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农药残留检测如何实现电子化?二是农药残留大数据报告生成如何实现自动化?三是农药残留风险溯源如何实现视频化?通过七年的探索,这个问题取得突破,那就是把过去的物质标准改成电子标准,从而实现数据化、自动化、智能化。庞国芳介绍说,根据《世界常用农药色谱-质谱图集》卷二和卷五(高分辨质谱),为1200多种农药的每一种都建立了自身独有的电子身份证(即电子标准)。并在分布全国的10个示范实验室,成立了网络联盟实验室进行新技术示范,按照统一采样、统一制样、统一检测方法、统一格式数据上传,统一格式统计分析报告的五统一规范操作,封闭运行,飞行监控,保障数据具有代表性、统一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监测有数,监管有方。庞国芳表示,2012-2017年,对包含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在内的全国45个重点城市,14个果蔬主产区,1500余个采样点,18类146种水果蔬菜进行市售水果果蔬农药残留普查,采集产生了海量农药残留数据。同时构建“高分辨质谱(HRMS)+互联网+数据科学”三元融合技术,实现农药残留侦测报告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生成。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版了《31省会直辖市市售果蔬农药残留水平地图集》,成为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产品农药残留水平的地图集。同时,建立了目标农药-食品名称-食品产地-时空多维空间可视化溯源软件,实现农药残留风险溯源,实现可视化。三元技术融合检测平台的建立,提升了食品安全监管前移的能力,进一步确保民众“舌尖上的安全”。

  借鉴先进,助推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张偲在谈到国外知名食醋的产品特色及对我国食醋产业发展的启示中表示,传统食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食醋产业大而不强。我国食醋产量2016年达到421.5万吨,居世界首位,但是增长速度慢,仅为2%~3%,发展遇到瓶颈,主要问题包括:一是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力弱。二是缺乏有竞争力的高端品牌和产品。三是以大量的中小企业为主,产业集中度较低。可以说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关键期,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知名食醋品牌的发展经验。为此,应学习发达国家对传统酿造工艺的保护态度和措施,尊重和继承传统工艺。同时,突出政府和相关组织的作用,如对品牌价值的宣传和推动作用,以及对产品品质的保护等。此外,食醋行业应开发高端食醋产品,加大科学研究力度,打造文化名片,体现食醋行业对产品细节和品质的精益求精。

  智能制造,重塑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坚表示,发酵工程正在重塑发酵工业和轻工业。发酵工程是工业生物技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发酵生产总量为世界大国,发酵技术从跟伴跑向领跑迈进。大宗发酵产品转型升级、传统产业节能减排、解决食品加工过程安全问题和功能营养品生物制造等这些发酵工程的创新任务依旧任重道远。当说到发酵工程的发展趋势时,陈坚认为,要建立发酵智能化技术与装备体系。应用生物技术知识和方法,构建生物过程数据库,结合机器识别、深度学习等智能化技术,实现基于人工智能的发酵工业智能化。

  各抒己见,共谋新篇。本届论坛以“食醋——健康与创新”为主题,围绕食醋产业科技创新与健康发展的难点和痛点各抒己见,专题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与海内外食醋专家交流分享了《国外知名食醋的产品特色及对我国食醋产业发展的启示》《香醋感官评价体系构建及其产业化应用》《中国传统食醋酿造微生态研究进展》《信息化引领食品安全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创新发展》等议题,涉及菌种、工艺、产品质量和智能化等多个方面,为推动食醋产业实现健康、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庞国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张偲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坚

责任编辑:赵文强
主办单位: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河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391号  电话:83720000    关于我们
备案序号:冀ICP备06018924号-54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