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食药科普网
心理学家揭示“科技上瘾”误区
来源:北京晨报网 2018-06-22 10:44:01

  互联网移动时代,虽说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无时无刻离不开手机、电脑、平板,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刷社交软件,手里一时抓不到手机就会心慌,生怕错过什么,有研究称这是患上了“科技上瘾症”,并称这种上瘾可能会干扰生活,破坏心理健康……澳大利亚解释型新闻(The Conversation)网站认为,科技上瘾并非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大众可能存在几点误区。

  科技上瘾≠毒品上瘾释放的多巴胺能差十几倍

  据解释型新闻报道,目前大部分将科技上瘾同毒瘾相关联的说法认为,从生理上说,前者对于大脑引起的愉悦性反应与吸食可卡因、海洛因或者大麻后大脑的反应相似。从心理上看,人们在被迫脱离科技产品一整天时,会感到严重的心理和生理不适,并会感到恐慌、迷惑和极度孤独,这也和吸食毒品的症状不谋而合。

  但要明确的一点是,对于愉快的经历和体验,大脑都会产生多巴胺,形成“快乐的脑回路”,不论这种体验和经历是健康的还是有害的,比如酣畅淋漓地游个泳、读一本好书、展开一次愉快的谈话或者吃到美味可口的东西,都会产生类似的大脑愉悦体验。而使用电子产品释放的多巴胺与其他正常有趣的互动过程产生的多巴胺效果相似,大概会比正常水平高出50%至100%的程度。

  相对而言,吸食毒品后轻飘飘的愉悦感还是要强化得多,吸食可卡因释放的多巴胺数量大概比正常值高出350%,吸食大麻更是飙升到比正常水平高1200%的惊人比例。所以,将科技上瘾与毒品成瘾相提并论还是有些牵强,它们在促进大脑形成“快乐脑回路”的水平上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

  科技上瘾≠日常焦虑没有干扰到正常上学上班

  人们往往挂在嘴边的抱怨声都是关于“戒不了手机,难受”“熊孩子打游戏,心塞”这样的焦虑,但是单凭这些行为特点并不能真正被定义为“科技上瘾”,“上瘾”必须是在对正常生活产生巨大干扰和影响的前提下生成的,而一般人即使痴迷手机和游戏,还是会正常上学、上班、社交,所以这种在正常可控范围内使用电子产品不能称其为“上瘾”。

  按解释型新闻报道,研究人员对电子游戏的影响做出了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只有最多3%玩电子游戏的学生会真正意义上瘾,也就是造成影响学业、成绩下滑这样的结果,大多数人对电子游戏的迷恋还是比较“温和”的,只在闲暇时间才会去玩。

  科技上瘾≠科技有罪更应关注社交焦虑和抑郁

  大多数讨论科技上瘾的研究将其归咎于技术的迷惑性,破坏了大脑的正常运行模式。但美国斯泰森大学心理学教授克瑞斯特佛表示,“我还是坚信所谓的‘科技上瘾’只是诸如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的一种逃避现实表现形式,其本质是不一样的。就像是如果抑郁病人卧床较多的话,你不可能称其为‘卧床瘾’一样。”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尼克·余曾致力于研究大型多人在线游戏,他认为,过度痴迷电子游戏的人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真正的社交方法和渠道,而并不能单纯指责科技产品。媒体倾向于用“成瘾”这样的词语来描述是一种“修辞学花招,让我们忽视那些真正的心理问题”,而这些诸如抑郁症或是社交焦虑的问题或许正在折磨着玩家们。他写道,抛弃科技产品,“不能解决业已存在的心理问题”。

  探讨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选取什么样的治疗方式来应对科技上瘾,如果单纯怪科技产品而将其戒掉,那只能算是“治标不治本”。

责任编辑:赵文强
主办单位: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河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391号  电话:83720000    关于我们
备案序号:冀ICP备06018924号-54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