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食药科普网
开启精神疾病准确诊断的密码
来源:中国医药报 2025-03-05 09:14:13

  “医生,我是来看精神疾病的,您就给我开药就行,没必要做什么影像学检查吧?”这是精神科医生经常听到的话。在门诊,很多患者都希望少做或不做辅助检查,最好通过医生当面问诊就能找出病因所在,这是不严谨、不科学、对自己不负责的想法,甚至有可能贻误病情。

  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影像科主任肖强介绍:精神疾病,过去长期被认为是非器质性疾病,现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与大脑神经细胞的病变以及功能异常有关。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医学中发展较快的学科之一,其中代表性的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已成为系统化研究大脑结构与功能活动,尤其是二者与行为关系的重要手段。精神影像学作为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分支,为最终实现影像学对精神疾病的客观诊断、鉴别诊断、指导临床提供了新契机。在临床上,很多患者被误诊为精神病,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实际是由于其他疾病导致的,因此影像学检查非常重要。

  30岁的刘先生,近年来一直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情绪低落,对什么事情都没兴趣,于是来院就诊。在住院期间,医生发现他情绪不稳、共济失调。在征得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同意后,医生为他进行了颅脑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异常信号,伴有轻度脑萎缩,初步考虑为脑器质性病变相关精神疾病。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最后真相大白,真正病因竟然是脑型肝豆状核变性,就是这个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导致了刘先生情感障碍。经过针对性用药治疗,现在刘先生的精神状态已经有所好转。

  49岁的赵女士,因长期头痛、心情烦躁而被外院诊断为焦虑症。此次来院就诊后,医生对她进行了颅脑磁共振检查,结果发现她的右侧颞叶皮层下囊性占位性病变。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后了解到,她曾经多次出现肢体抽搐的情况,结合她的脑肿瘤部位、形态,最终医生认为她出现各种临床症状是由于颞叶占位所致的继发性改变。之后,她接受了脑肿瘤切除术,病理结果为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WHO Ⅰ级),符合脑器质性病变诱发的精神病相关表现。

  上述两个典型案例证明了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精神疾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精神疾病患者在表述躯体感觉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某些隐藏在精神疾病症状后面的真正病因容易被忽略。因此,如何准确鉴别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就显得尤为重要。精神疾病是一类复杂的疾病,现有研究提示该病的发生发展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感染因素等有关,同时还受到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精神科与神经内科甚至脑外科都是密不可分的,诊治这些疾病的基础就是影像学检查,特别是颅脑磁共振平扫、增强及脑功能成像。当然,辅助诊疗的手段还有很多,比如脑电图、心理测评等。只有找准真正病因,才能确保医生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及康复治疗。药物治疗是改善精神障碍的主要和基本方法;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调节情绪,促进人格的成熟和完善;物理治疗主要包括电抽搐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等;康复治疗属于全程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张鹏宇
主办单位: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河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391号  电话:83720000    关于我们
备案序号:冀ICP备06018924号-54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